亢姓的介绍

2024-05-21 03:40

1. 亢姓的介绍

源于伉姓,后去人旁为亢姓,出自姬姓,卫国大夫三伉之后。还有一说以封地为姓。山东省济宁市南,有个古代的军事要地叫亢父,《国策齐策》说,春秋时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为氏,形成了亢姓。考亢氏史,封地为姓在先(春秋时期),该亢姓应为始祖。改伉为其次(战国时卫国),改子姓为再其次(五代十国时期),更佐姓无可考(详见《中国姓氏大全》)。康姓演变更在后(清朝时期)。

亢姓的介绍

2. 姓氏亢字的由来

亢姓起源有四: 

⑴以封地为姓。山东济宁县南,有个古代的军事要地叫亢父,《国策齐策》说,春秋时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为氏,形成了亢姓。 

⑵源于伉姓。后去人旁为亢姓,出自姬姓,卫国大夫三伉之后。见《风俗通》。 

⑶出自子姓,宋国微子之后。见《路史》。 

⑷为佐姓所改。见《中国姓氏大全》。 

注:姓氏起源另说:来源有二:春秋时候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以封地为姓,就形成了亢姓(见3)。另外一种说法: 来自古书《风俗通》,说亢姓是由伉姓省去个偏旁而形成的,因为春秋时卫国有名为伉的大夫官,他的后代形成了亢姓。

3. 亢氏的由来

亢姓的由来有四:(1.)以封地为姓。山东济宁县南,有个古代的军事要地叫亢父,《国策齐策》说,春秋时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为氏,形成了亢姓。(2)源于伉姓。后去人旁为亢姓,出自姬姓,卫国大夫三伉之后。见《风俗通》。(3)出自子姓,宋国微子之后。见《路史》。(4)为佐姓所改。见《中国姓氏大全》。

亢氏的由来

4. 亢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好听

  亢  [kng]  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亢父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战国策齐策》记载,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世称其为亢父。据传,亢父邑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有亢父山,因以为名,是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亢父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即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王朝时期封夏后氏至此为任国、邿国。亢父之地的地势十分狭峻险要,从军事地理上观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与泰山余脉的梁父山紧夹东西之道,至称阴阳。在战国时期,齐国在其地居高临下建有亢父城,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南荣氏所撰著的典籍《遁甲开山图》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2、源于姬姓,出自先秦时期卫国大夫三伉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三伉,故址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沙店一带。在古代,亢、伉、抗、杭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亢父的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三伉氏、亢父氏,后分别衍称抗氏、杭氏、亢氏、伉氏,四氏同宗同源。到了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7~167年在位),有一位著名的宣城长史抗徐,字伯徐,丹阳人,为一时名将。
    史籍《汉书》记载抗徐:乡邦称其胆智。初试守宣城长,悉移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置于县下,由是境内无复盗贼。后为中郎将宗资别部司马,击太山贼公孙举等,破平之,斩首三千余级,封乌程东乡侯,五百户。迁泰山都尉,寇盗望风奔亡。及在长沙,宿贼皆平。卒于官。桓帝下诏追增封徐五百户,并前千户。乌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抗徐荣封为东乡侯之后,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
    之后,抗徐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字面更加文雅的杭氏,他的后裔子孙便以杭为姓氏,世代称杭氏至今。在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兵革肆起,抗徐的后人为了避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到了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趋定,抗徐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达丹阳(今江苏镇江),回归先人旧地,仍定址于西乡的新埭村。故杭氏后人尊杭徐伯为杭氏的得姓始祖。
     3、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督亢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燕国有一地名为叫督亢,为燕国的富饶之地,史称该地区为膏腴之地,其地域范围以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督亢陂为中心,圈括定兴县﹑新城县﹑固安县、高碑店市一带的涞水流域平衍之区。督亢地区原为韩国之地,先秦时期的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亡之后,燕国趁秦王忙于应付魏、赵、楚三国之时夺占了该地区。督亢地区很早即由韩国人民建有的著名督亢渠,其灌溉系统的发达使得督亢地区丰田万顷,被称为膏腴之地。对督亢地区,在典籍《诗经韩奕》中有这样的描述: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吁吁,鲂鱮甫甫当时的督亢地区已经是一个十分富庶而有盛名的地方,一直为秦王嬴政所垂涎。因此,燕国公子丹在秦王赢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派遣大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时,在图穷匕见中所展示的地图,用的就是督亢肢图。结果,不但没有刺杀了秦王,反而激怒秦王暂时放弃攻击齐国的打算,提前发动了灭燕之战。
       在督亢地区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其地名为姓氏者,分称亢氏、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亢氏姓源繁复,或长狄人、或西戎人、或晋国人、或韩国人、或燕国人、或秦国人,不可一论。
     4、源于子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宋国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微子,商末周初朝歌任(今河南淇县),名启,汉朝时期避帝讳改称微子开。因其封国名微(今山西潞城),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商纣王执政期间暴虐无道,微子启曾多次亲谏纣王,单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于是微子启便远离纣王逃到自己的封国微。后微子启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周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听了以后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5、源于改姓 
     出自佐姓所改,属于省旁简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的记载,历史上有佐氏,源出左氏,后有人加亻偏旁以别于其他左氏,称佐氏,其后有改为亢氏者之后代,相传亢氏至今。
     出自河南宜阳康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相传,今河南省宜阳县石村乡铁炉村的亢氏家族,原来为康氏,后家境渐败。康氏族人怀疑是因为与朱氏家族同居一村,有猪吃糠之嫌,故随邻村张深亢氏家族改为亢氏,以与朱氏家族抗衡。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琨都勒氏,亦称喀穆都里氏,满语为KunduleHala,世居红山(今吉林桦甸富尔山),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琨都勒氏所冠汉姓即为亢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亢氏属于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列在第五百七十四位,望族出武威郡、太原郡。在山东省济宁县南部一带有个地方,古时候叫亢父,是很著名的军事要冲,其地住民与驻军人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形成了最初的亢氏。另外按典籍《风俗通》的记载,亢氏是由伉姓省去个亻偏旁而形成的,因为春秋时期卫国有名为伉的大夫,他的后代形成了亢氏。在史籍《姓苑》也记载:唐登科有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真轸。
    今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的荆门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临汾市尧都区、浮山县、原平县、汾西县、蒲县、襄汾县、翼城县、晋城市、洪桐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商南县、韩城市,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嵩县、宜阳县、灵宝市、南阳市淅川县、武陟县、洛宁县、杞县、伊川县、濮阳县、许昌市、禹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辽宁省的朝阳市喀左县、鞍山市,山东省的聊城市开发区、济宁市、青岛市即墨市、栖霞县,湖北省的荆门市,甘肃省的兰州市、金昌市、定西县、通渭县、临泽县,江苏省的苏州市、扬州市、吴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卓资县,安徽省的合肥市、当涂市,贵州省的罗甸县等地,均有亢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武威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5. 亢姓的序言

亢姓,人丁兴旺,源远流长,枝柯遍布。虽散居神州各地,然不辞千辛,甘历万苦,创世拓业,奋发不止。既安居皆能自成一支,光宗耀祖,最终名振一方。衣食足而尚礼义,政通人和则思祖谱。故追源亢氏而集此册,虽为弱水三千之一瓢,然其传统美德、拓业功名尽收眼底矣。亢氏济济,业绩赫赫。能入录者,皆据实录之,以彰其贤德,而励后人进取。亢书兴2004.5

亢姓的序言

6. 亢的起源资料

1、亢姓起源有四:⑴ ⑵源于伉姓。后去人旁为亢姓,出自姬姓,卫国大夫三伉之后。见《风俗通》。  ⑶出自子姓,宋国微子之后。见《路史》。  ⑷为佐姓所改。见《中国姓氏大全》。  注:姓氏起源另说:来源有二:春秋时候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以封地为姓,就形成了亢姓(见3)。另外一种说法: 来自古书《风俗通》,说亢姓是由伉姓省去个偏旁而形成的,因为春秋时卫国有名为伉的大夫官,他的后代形成了亢姓。

7. 亢姓的各支始祖

亢君美:由陕西韩城迁至河南灵宝,时有四子。次子亢重贤居南营,其有二子亢英、亢宁。长子亢英有子亢振政及亢振远。亢振远迁至洛宁,生二子亢乾、亢坤。亢坤迁至宜阳,是为五世。发展至十一世亢思杰,始迁至今日的嵩县汪城。各支子嗣延续至今,已发展至二十五世。是为河南亢氏始祖。

亢姓的各支始祖

8. 亢姓氏怎么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