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2024-05-12 07:43

1.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在传统货币政策中,全球大部分中央银行都用银行间拆借等超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和实体经济。官方基准利率是资金基本面和央行调控意图的全面反映。尽管有学者认为相较于利率,货币对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更强、央行控制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能力有限,但次贷危机以来的官方基准利率走势表明,央行对短期利率的调控意图在增强而非减弱,且创造了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等手段加强对长期利率的调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主要国家央行开启了非传统货币政策,核心内容是央行综合利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强化对长期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调控。相较于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调控长期利率,体现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意图。在此过程中,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深入分析二者关系,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效与否便可窥斑见豹。各国央行的名义政策利率继续保持分化,全球金融市场利率与政策性利率的关系也越来越松散,尤其是长期利率与央行主导的短期基准利率的松散关系由来已久。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央行能否调控长期利率?
理解长期利率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长期利率由实体经济变量(储蓄、投资等)决定,独立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没有能力影响长期利率。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货币政策能直接作用于短期市场利率,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间接影响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通常无法利用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也很难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被灵活使用。
货币当局控制长期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长期利率紧密相关的期限利差(term spread)对金融市场预期具有重要影响。次贷危机之后的政策凸显了这方面的调控意愿。通俗而言,期限利差是收益率曲线的陡峭程度。当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市场通常会认为这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具体实践中,因其无需重新估算期限溢价,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个月国库券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常被用来作为预测经济是否衰退的工具。如果该利差不断缩小,甚至出现负数即收益率曲线倒挂、反转,通常表明未来经济衰退概率较高。长期利率和经济衰退之间确实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债券作为安全资产,通常是人们规避长期风险的主要投资选择。因此,当人们预期未来经济衰退的概率较大时,往往会增持安全资产如长期国债,由此拉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和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通常被分解为短期利率远期水平(expected futur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和期限溢价(term premium)。理论上而言,央行可以通过控制这两个因素或其中之一来控制长期利率。比如,在无套利均衡条件下,央行只要调控短期利率,市场不存在套利机会,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机制顺畅,央行最终就可以调控长期利率。
相反的观点认为,长期利率只有一部分来自远期短期利率,另一部分来自均衡实际利率或者自然利率。因此,影响长期利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产率、人口结构、消费者偏好、市场对未来风险的预期等,这些因素央行并不能直接调控。
笔者认为,短期利率是否能顺畅传导至长期利率、无套利均衡是否存在的关键,在于债券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完善。如果债券市场自身发展充分,央行货币政策公告的预期效应、数次调控长期利率的手段保持一致,债券市场投资者将会对此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期,将长期利率调控手段加入预期,从而在债券交易中体现出来。借此,央行调控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宣示效应叠加其买入长期国债的操作,将实质性拉动长期利率走低,市场预期也得以实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20年以来,全球长期利率一直在走低。这种现象是由实体经济自身因素还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引起的,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和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就具备可行性,当下调控长期利率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2. 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相关介绍:
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
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
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扩展资料: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3. 利率如何影响货币需求

当利率低,人们持有的成本低,人们就会持有较多的货币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当市场利率足够高,人们可能试图承担预防性货币减少的风险,将这种货币的一部分变为生息资本,以期获得较高的利息。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分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名义货币需求和剔除价格影响下的实际货币需求等两种形式。

扩展资料:
一、宏观层面
从宏观把握经济社会对货币总量的需求,即一定时期社会对货币的需要量及其决定因素。这里,人们注重三个原则:
第一是客观性原则,即需要量由社会经济过程客观地决定;
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则,即货币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决定;
第三是货币媒介原则,即所需货币主要为了媒介商品,货币过多或不足将直接影响价格水平。在英国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之前,学者们大多持上述观点。
二、微观层面
从微观把握持币者对货币的需求。这种观点源于剑桥学派的A.马歇尔和A.C.庇古等人。他们强调持币者的主观动机,着重从人的利益与行为方式上来解释货币需求。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种媒介物而是一种资产,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货币,是因为这种资产较其他任何资产有更高的流动性,能满足人们在资产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动机,建立起对未来的某种安全感。
因此,与前者注重货币的媒介功能比较,这种观点更注重货币的贮藏功能。尽管存在着上述区别,但当代经济学家已倾向于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较全面地观察和分析货币需求。这一方法论上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流动偏好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需求

利率如何影响货币需求

4. 利率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利率属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有一个比较好的记忆方法就是,一般通过央行来实施的都是货币政策。比如调整准备金,调整利率

而政府实施的比如加大公共项目投资,都属于财政政策

5.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在长期内,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货币呈非“超中性”;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互协调。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方式
   
      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对于其执行效果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程序对收益率曲线也会有结构性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下图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示意图。
   
      
   
      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初期,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且金融管制尚未放开之前,央行可以通过许多直接信用分配的手段,达到调节资金流动性的目的;加上金融投资工具及投资  渠道  十分有限,民间剩余资金大多流向金融体系,因此,央行强调以控制基础货币、银行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等变量作为政策的主要调节目标,其成效堪称卓著。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日趋多元化.民间资金的自主性逐渐加强,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对投资相对价格及报酬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由于市场的界线日渐模糊,而且金融市场与支付系统的效能提高,使得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间的替代关系更为紧密。这些将导致央行以数量管理的操作策略,其基础逐渐受到侵蚀,特别是市场流动性的需求行为似乎变得更加不容易掌握,也造成货币控制极大的困扰。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逐渐转向以利率为主要的操作工具。
   
      具体来说,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一方面,导致银行准备金短缺,同业拆借市场供不应求,拆借利率上升。进而引起其他短期市场利率上升;另一方面.短期利率的上升将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紧缩性政策有助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则市场会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下降,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应该比短期利率来得小.即收益率曲线将变得较为平坦,利差也会缩小。
   
      反过来,当经济萧条、发生通货膨胀时,央行将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卖  出国  债,同业拆借利率下降,将导致  其它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同时上升,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扩张性政策有助于解决通货膨胀紧缩问题,则市场会预期物价上涨,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应该比短期来得大,即利差将扩大。
   
      从上可知,在货币政策拥有可信度的前提下,操作利率与长短期利差应呈反向关系。但是,若市场认为央行货币政策不具备可信度时,操作利率和长短期利差的关系将不确定。
   
      (二)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操作利率与长短期利差的关系,除了会受到政策可信度与干扰来源不同的影响外,也可能因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改变而产生结构性的变化,这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操作策略。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变化,将使操利率与长短期利差间的相关性发生改变。1997年10月以前,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基本上采取的是“调节性”的货币政策,就对抗通货膨胀的压力的决心而言,其政策可信度较低,因此,操作利率与利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负数,而在这以后,当美联储改为采用“非调节性”策略,前述相关系数明显变得比较大(Estrella和Mishkm,1995)。
   
      2.最终目标。如果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最终目标不同,可能会改变利率期限结构的经济含义,及其作为政策指标的性质。如果利率操作完全是以产出为最终目标。则长短期利差将是预测未来产出与通货膨胀率变动的最佳解释变量。但是,如果货币政策采取绝对的通货膨胀目标,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的预测,都不能提供额外或独立的信息。当然,央行实际操作方式,并非完全以产出或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的政策目标,而且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决策者与大众在市场信息取得的落差。以及市场预期行为的形成等因素,这些都跟模型假设多少会有些出入,因此,利率期限结构在经济预测方面仍有相当程度的价值(Estrel,a,1991)。
   
      3.汇率政策。利率期限结构也可能受到汇率政策的影响,Gerlach分析十个工业化国家的数据,得出下面的结论:货币政策若采用汇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国家,预期理论成立的机率比较高,即利差对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测能力较高,短期利率的走势比较容易加以掌握。比较而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短期利率变动与利差的关系受到期限贴水的影响较大,因此,利差的预测能力及其精确度比较低(Gerlach,1997)。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凯恩斯政策的利与弊
   
      增加赤字对债券市场会有负面影响。如果人们预计国家的总债务从长期来看堆积如山,长期的债券利率要提高,这将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长期投资,同时也会提高近期的短期利率,降低短期投资。这就是国家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凯恩斯理论及其门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经济学主流。费尔德斯坦说,他们过于关注失业率,导致了需求过剩、通胀盛行;他们过于强调短期效应,即走出经济衰退,而忽略长远利益,即资本的积累;他们忽略了人们生产的动机和动力;他们一直担心储蓄过多,鼓励消费,所以他们主张对储蓄的利息和投资的利润征税,而不是对消费征税;他们过于相信政府正面的作用,主张积极地利用政府的权力为社会做好事(government activism),而忽略了政府一般来说效率低下,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抢占私有空间。
   
      鼓励储蓄对GDP有双重作用:储蓄多了,消费就小了,GDP就减少;但与此同时,储蓄多了,投资就有增加的可能,而投资增加,GDP就会随之增加。那么储蓄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取决于这两个相互抵消的作用谁大谁小;而且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这两个作用不是同时发生,而是有一个时间差。储蓄增加的同时消费就减少,与此同时,GDP就减少。但储蓄转化成有效的投资还需要时间,投资变成资本的积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就更需要时间。
   
      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是经济学家之间又一个分歧。费尔德斯坦更倾向于强调储蓄的重要性。他说,为了缩短储蓄变成有效投资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时间,一系列的税收政策,社会公共政策(例如退休金、失业  保险  和各种社会保障政策)都要与之相适应。
         凯恩斯和新古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投资消费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和紧缩之分,下面我仅对扩张性的政策进行分析,紧缩性的政策就是相反的了.
   
      在凯恩斯模型下:(在短期,价格粘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刺激总需求,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使得总收入增加,随着总收入的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上升,因而货币总需求也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会上升,投资也会下降,从而产生挤出效应.
   
        总结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2. →利率增加→投资下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货币市场上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在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下,其真实货币供给量上升,为使得供给市场重新达到均衡,货币需求也必将产生调整.因此利率首先下降,以刺激货币投机性需求上升.随着利率的下降,这使得商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部分上升.因而收入也必将增加.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2.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在古典模型下:(长期,价格有弹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对一国总收入无影响.即增加多少ZF购买,将会减少多少的私人投资,利率也会增加,其上升的原因,私人投资必须要减少.消费也不受其影响.
   
      总结:扩张性财政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2. →利率上升→投资下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价格水平同比例同方向的上升.在长期货币中性,对产出没有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对价格水平\工资\利率产生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之外,对经济没什么影响.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6. 调整利率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调整利率是货币政策。利息调整是指其他债券投资的利息调整子账户就是对取得时的价值与票面价值之间的溢价或折价额在持有期间内进行合理调整的所用到的账户。取得其他债券投资时所付的价款在很多的情况下会高于或是低于票面面值,高于形成溢价,低于会形成折价,然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收回期限固定,收回金额固定的特点,也就是每期应收到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这样一来如果按债券的面值和面值利率来确定你的投资收益时,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收益,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因为有溢价或折价实际上的收益理当高于或低于以票面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所以要将这部分溢价或是折价按照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使每一期的收益都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收益。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7. 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相关介绍:
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
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
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扩展资料: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8. 利率如何影响货币需求

当利率低,人们持有的成本低,人们就会持有较多的货币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当市场利率足够高,人们可能试图承担预防性货币减少的风险,将这种货币的一部分变为生息资本,以期获得较高的利息。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分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名义货币需求和剔除价格影响下的实际货币需求等两种形式。

扩展资料:
一、宏观层面
从宏观把握经济社会对货币总量的需求,即一定时期社会对货币的需要量及其决定因素。这里,人们注重三个原则:
第一是客观性原则,即需要量由社会经济过程客观地决定;
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则,即货币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决定;
第三是货币媒介原则,即所需货币主要为了媒介商品,货币过多或不足将直接影响价格水平。在英国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之前,学者们大多持上述观点。
二、微观层面
从微观把握持币者对货币的需求。这种观点源于剑桥学派的A.马歇尔和A.C.庇古等人。他们强调持币者的主观动机,着重从人的利益与行为方式上来解释货币需求。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种媒介物而是一种资产,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货币,是因为这种资产较其他任何资产有更高的流动性,能满足人们在资产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动机,建立起对未来的某种安全感。
因此,与前者注重货币的媒介功能比较,这种观点更注重货币的贮藏功能。尽管存在着上述区别,但当代经济学家已倾向于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较全面地观察和分析货币需求。这一方法论上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流动偏好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需求